医患情深
人文视角|器械之外有温度:介入手术室里治愈心灵的温情“药方”
在本溪市中心医院介入手术室里,不仅有与死神赛跑的紧急抢救、高精尖的医疗技术,更有医护人员用真心编织的温情网络。每一次器械操作的背后,都藏着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每一面锦旗的到来,都见证着心与心的双向奔赴。在这里工作了十二年的谭淼护士长常说:“介入手术室不只是疏通血管的地方,更是连通人心的桥梁。”
四个温情故事:血管之外的用“心”守护
深夜的“女儿式”陪伴
一个雨夜,76岁的董阿姨因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入院,唯一的儿子远在国外,老人在镇静状态下仍难掩恐惧,监测仪数据频频波动。
护士高丹一边配合医生操作,一边紧握着董阿姨的手轻声安抚:“董阿姨,我们在您身边,一切都很顺利。”手术成功后,李清护士主动留下照护,考虑到老人听力不好,便一字一句慢声交流;老人口干舌燥,她又端来温水慢慢喂服。董阿姨眼眶湿润:“姑娘,你像我女儿一样贴心。”
混沌中的“声音锚点”
凌晨三点,40岁的李先生因突发脑梗被送医,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堵塞,意识模糊中他浑身发抖,含糊喊着:“我不会动了……快救救我。”
“马上准备急诊取栓手术!”神经内科第一病区曹群主任一声令下,护士何悦立刻握住李先生尚能活动的右手,坚定地说:“别怕!我们是来帮您的,这里很安全,深呼吸,相信我们!”手术中,护士王妍一边精准传递器材,一边持续轻声鼓励:“血管快通了,坚持住!”
一小时后,曹群主任、医生王汝和杜禹澎将李先生的血栓取出,血流恢复。术后李先生含泪说:“我记得那个声音,是你们没放弃我,救了我这个家。”
无声世界的“文字桥梁”
聋哑人张师傅因不稳定心绞痛需做冠脉造影,进入介入手术室后,他焦虑地打着手势,却无人能懂。护士马嘉宁立刻下载实时语音转文字软件,让张师傅的手语能转化为文字,护士的安慰也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手术全程,马嘉宁和姜晓倩交替举着手机保障沟通,还不时打字鼓励:“您做得很好!”“马上结束了!”。
复诊时,张师傅送来手语书和纸条:“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心,更尊重了我的世界。”
掌心的“密码”
宋阿姨术前紧张得脸色苍白、双手颤抖,护士刘津津没有催促,而是蹲下来摊开手掌:“阿姨,这是我们的秘密,我握一下是‘一切正常’,握两下是‘你真棒’,握三下是‘马上就到’,您害怕就用力握我手。”
从病房到介入手术室的路上,宋阿姨紧攥着刘津津的手,感受到掌心传来的“密码信号”,她的呼吸渐渐平稳。
术后返程时,宋阿姨主动找到刘津津的手,用力握了一下,无需言语,感谢与温暖已在掌心交汇。
锦旗映初心:双向奔赴的致谢与坚守
陈老先生的儿子特意从国外飞回,捧着写有“悬壶济世,德艺双馨,大爱无私,患者至上”的锦旗,向介入手术室医护、技师致谢;李先生全家送来表扬信,写下“救命之恩,悉心之情,永远铭记”;张师傅在手语翻译陪同下,送来“妙手连通生命桥,爱心沟通无声界”的锦旗;尚在康复的宋阿姨,也委托儿子送来“热情服务暖人心,对待病患如亲人”的锦旗。
谭淼护士长接下锦旗时说:“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变的血管,更是血管后面那个完整的家庭。”而患者家属的一句“我们一起合影吧,你们值得尊重与感谢”,更成了医护人员前行的动力。
在本溪市中心医院介入手术室,最打动人心的从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医护人员从未冷却的温暖。那些跨越语言、年龄、情境的关怀,那些在生死边缘传递的力量,比疏通的血管更坚固,比治愈的病症更长久,这是属于介入手术室的温情,也是医者仁心最生动的写照。
在多数人印象里,介入手术室是充斥着器械声、监测仪鸣响的“冰冷战场”,但在本溪市中心医院介入手术室里,却让我们看见人文医疗的另一种模样,这里不仅有与死神竞速的专业,更有直抵人心的温情。
掌心密码、文字桥梁、声音锚点、特别的鼓励,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尊重,他们看见了董阿姨的孤独、李先生的恐惧、张师傅的无助、宋阿姨的紧张,用超越技术的关怀,填补了患者在生死边缘的情感空白,他们既要用精湛技术治愈身体的病痛,更能用人文关怀抚慰心灵的不安。这些介入手术室里的温暖瞬间,恰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最佳践行,也让我们读懂医疗的温度,才是生命最坚实的守护。
下一篇: 人文视角|暴雨夜的生命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