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情深
人文视角|暴雨夜的生命竞速
一日,本溪的夜晚被瓢泼大雨砸得粉碎。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第二病区的电话铃突然尖锐划破雨幕,护士张瑶指尖刚触到听筒,就听见对面急促的声音:“43岁男性,急诊脑卒中,疑似符合溶栓指征,急需会诊!”她猛地扬声喊向办公室:“王医生!急诊溶栓会诊!”
值班医生王明月抓起溶栓急救箱就往外冲,张瑶紧随其后。暴雨像扯断的瀑布倾泻而下,雨伞成了摆设,白大褂瞬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雨水顺着发梢灌进衣领,连鞋里都积起了水。湿滑的路面让他们几次踉跄,鞋跟被泥水拽得几乎脱落,可谁也不敢慢半秒——脑卒中抢救,每延误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永久死亡,他们就是在和时间抢生命。
急诊抢救室的灯光刺破雨雾,两人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就扑到病床前。“左侧肌力0级,言语含糊,符合脑梗死溶栓指征!”王明月的声音清晰有力,“测血压、血糖,接心电监护!移至溶栓床称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TNK推注!”
穿刺针精准刺入血管,溶栓药顺利推注。不知何时,窗外的暴雨竟悄然收了势,雷公电母仿佛也屏住了呼吸,怕惊扰了这场与死神的拔河……
转运患者的路上,王明月的手忽然被轻轻碰了一下。她低头一看,原本毫无知觉的患者,正颤巍巍地抬起胳膊,指尖一点点攥住了她的手。“谢……谢谢你们……”他声音哽咽,浑浊的眼里滚下泪珠,“我……我能动了……”
话音未落,家属们早已红了眼眶。看到患者能抬手、能握拳,他们猛地扑上来,紧紧抱住还在滴水的医护人员。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王明月和张瑶的脸颊上,雨水混着汗水淌进衣领,裤腿的泥点溅得满后背都是,可这浑身的湿冷,都抵不过患者掌心传来的温度,那是比任何干爽衣物都踏实的安心。
“太感谢了!真是把我家顶梁柱救回来了!”家属的拥抱带着哭腔,却像抱住了救命的光。四目相对时,医护与家属相视而笑,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那一刻,他们真像久别重逢的亲人。
回到病区时,宋程光主任早已等候在门口。他亲自为患者查体,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用前沿且稳妥的方案为患者筑牢康复的基石。
出院时,患者和家属特意送来一面锦旗,拉着医生护士们合影时,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这大概就是医护人员最甜的时刻,他们从不要患者一颗糖果,却会为对方抬臂的瞬间热泪盈眶;不渴求掌声,却会因一句“谢谢”觉得所有奔波都值得。
谁说医患之间隔着鸿沟?谁说信任早已淡薄?在神经内科第二病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风雨再狂,挡不住奔向生命的脚步;误解再多,抵不过掌心相握的温度。医护人员爱着患者,正如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双向奔赴的温暖,早已是刻在白衣上的本能。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时间即大脑”,本溪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聚焦救治痛点,神经内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协同合作,持续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实现患者到院即启动评估、无缝衔接治疗,确保患者在“黄金时间窗” 内获及时救治,不仅显著降低致残率,更改善神经功能,助力患者恢复自理,彰显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担当。
编者感悟
暴雨倾盆的深夜,急诊铃划破雨幕,那是生命向世间发出的紧急呼救。泥泞裹住鞋跟,雨水浸透白大褂,却挡不住医护人员奔向患者的脚步,争分夺秒的奔跑,是与每分钟190万个脑细胞凋亡的竞速,更是为一个家庭守住顶梁柱的执着。
救死扶伤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护人员与死神直面博弈的日常。神经内科第二病区的雨夜故事,是千万医护日常的缩影。他们以白衣为铠甲,以仁心为利刃,在每一个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本能,这份跨越风雨的生命守护,不仅是医者的使命担当,更藏着世间最动人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