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

科普知识丨拿到病理报告别“懵圈”!3分钟教您看懂“肿瘤体检单”

字号: + - 14

  好多人从医生手里接过病理报告,打开一看全是专业术语,瞬间就“懵圈”了:这写的啥?每个字都认识,放一起咋就看不懂?我到底能从里面知道啥?这报告对后续治疗有啥用?别着急,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拆解这份“肿瘤体检单”,让你3分钟搞明白核心信息。

15.jpg

  咱们常说的肿瘤术后病理报告,业内叫“大病理”,这可是判断病情的“金标准”,比术前的小活检更全面。先看报告最上面的“病理号”,这串数字或字母特别重要,就像咱们的身份证号,全医院独一份,只属于你。以后复查、找医生看结果,报这个号一查就准,千万别弄丢了。

  接下来是“大体检查”部分,这部分相当于医生给切除的肿瘤做了个“宏观描述”,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长相、说位置”。比如会写“切除的肿瘤直径3厘米、类圆形、红棕色、质硬”,还会说肿瘤长在肺的上叶还是乳腺的外象限,跟切缘离得有多远。你可能会问,看这些有啥用?其实这能帮医生判断肿瘤当初的“生长范围”,比如有没有长到其他组织里,为后续评估打下基础。

16.jpg

  最关键的部分“病理诊断”来了,这部分直接告诉你“肿瘤的真面目”,每一句都得仔细看。首先是肿瘤类型,比如“肺浸润性非黏液型腺癌”“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明确到底是哪种癌;然后是分化程度,简单理解就是“肿瘤细胞的坏程度”,高分化说明细胞长得跟正常细胞有点像,恶性程度低,进展慢;低分化就相反,细胞长得越怪,恶性程度越高。

  接着会写侵犯深度,比如“肿瘤侵犯到胃壁浆膜下结缔组织”,这能看出肿瘤“钻”得有多深;还有“有没有血管、淋巴管侵犯”“有没有碰神经”,这些是判断肿瘤会不会“跑”的关键,要是侵犯了血管或淋巴管,就有可能通过这些“通道”转移到其他地方。

17.jpg

  最让人揪心的“切缘”和“淋巴结”也在这部分:“切缘阴性”就是说手术切肿瘤时,边缘没留下癌细胞,相当于“切干净了”;“切缘阳性”就需要跟医生商量,要不要再补切。如果送了淋巴结检查,报告会写“送检15枚淋巴结,其中2枚见转移癌”,数字越少越好,0枚就是最好的情况。最后医生会根据肿瘤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给出一个“病理分期”,比如“T2N1M0”,你不用记字母,只要知道分期早,治疗效果通常越好就行。

  现在不少报告还多了“免疫组化”部分,一长串英文字母加“+”和“-”号,比如“HER-2(3+)”“Ki-67(30%)”,看着像密码,其实是医生的“治疗指南针”。简单说,免疫组化就是给癌细胞里的特定蛋白质“贴发光标签”,看细胞里有没有这些蛋白、有多少。比如HER-2不同程度阳性表达,就能能告诉你的主治医生如何应用靶向药;“Ki-67数值高”,说明癌细胞长得快,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18.jpg

  最后再总结下,这份病理报告不是“废纸”,它是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依据”——比如要不要化疗、能不能用靶向药、需不需要放疗,都得参考它;同时它也是判断“预后”的关键,比如分期早、切缘干净的患者,复发风险更低。所以拿到报告后,别自己瞎琢磨,一定要带着报告找主治医生,让医生结合你的情况,把这些“专业信息”翻译成“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才是病理报告最有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月平、杨文涛、梁智勇、步宏,《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24版)》,中华病理学杂志,2024.53(12):1192-1201

  2.《2025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