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情深
人文视角| 以专业筑牢防线 用温情点亮终章
当医疗技术为生命争取时间,人文关怀则为时间赋予意义。
这里没有冰冷的机械丛林,只有握着枯槁手掌的温暖指尖;
这里拒绝无意义的生命消耗,只为让每一道皱纹都舒展尊严。
这里是一个关于医患情深、生命终章与感恩传承的动人故事。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99岁离休老干部,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被本溪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以赵克主任为首的医护团队用精湛的医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崇高的医德所感动,亲笔写下充满肺腑之言的感谢信。虽已离世月余,但他的女儿不畏酷暑,带着父亲生前书写的感谢信和装裱好的记录这份情谊的合影照片来到医院,亲手送到赵克主任手中。这不仅是对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更是一份跨越生死、感人至深的真情传递,彰显了医者仁心的伟大和患者感恩的永恒。
5个月前,99岁的柴爷爷因心衰、胸腔积液等多种疾病入院。入院时,双下肢重度浮肿、触感紧绷,呼吸困难,右肺大量胸腔积液,NT-proBNP心衰指标高达21324pg/ml(BNP是指B型脑钠肽,正常值<100pg/ml),彻夜端坐,连平躺都成奢望。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疾病的印记,也加深了他对健康的渴望。他曾历经风雨为社会奉献了一生,在病痛缠身之际,格外渴望能减轻痛苦。对于高龄体弱、多病共存、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老人,加强人文关怀,尽最大努力缓解其急症、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维持躯体功能是老年医学科一贯践行的理念。赵克主任带领医护团队经过全面检查、综合评估,果断采取超声引导下床旁胸腔穿刺引流缓解呼吸困难,并积极纠正心衰、加强营养支持等,经过系统治疗,逐渐缓解了爷爷因“无法平躺”带来的窒息之苦,安然在床上入睡。
医护人员深知,治病更要治心,温暖的瞬间在这里随处可见:何钰医生每次查房,在详细询问病史、调整治疗方案之余,总会多停留几分钟,拉着老人的手聊聊家常:“今天的饭菜合胃口吗?”“窗外已鲜花盛开,要不要推您去看看?”看似琐碎的话语却像一股暖流融化了爷爷心中的孤寂。记得给老人做认知评估时,金智一医生巧妙采用趣味“考试”的形式代替枯燥的量表评估,在得知认知评估近乎满分,爷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孟杨护士长不仅关怀患者,同样体恤家属,她理解家属在漫长照料中的疲惫与压力,经常与家属沟通,有效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情绪。赵主任经常到病房,触摸爷爷浮肿的下肢,精准观察病情、分析病情,用慈爱和专业让他倍感温暖。除夕,院领导亲自带队到床头慰问,更让爷爷真切感受到医院里充满“家”的味道。
然而,病情仍在发展,爷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肺炎、营养不良、压疮、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接踵而至。一天深夜,柴爷爷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强烈的濒死感,医护人员迅速赶到,安抚爷爷的情绪,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病情暂时恢复平稳。爷爷是睿智清晰的老人,生前信里有交代,当生命终点临近时,需要的是爱和温暖,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不是过度医疗。最终,在家人及医护人员温暖陪伴下,柴爷爷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旅途。
当医学的边界清晰可见,人文关怀的力量却无边无垠;当生命终将落幕,唯有尊严与爱意永不褪色。赵克主任带领的老年医学科团队始终秉承仁心仁术,在老人生命最后的篇章里,书写了最动人的温暖,成为生命终章最温柔的守护者与摆渡人。
编者感悟
跨越生死的医患之情,让我们感受生命之本,体会医学的温度,这不仅是医术与医德的见证,更揭示了现代医学应有的终极关怀——当技术手段抵达边界,人文关怀便是照亮生命终途的光。
生命的终章正是老年医学科“全人照护”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精准穿刺到趣味评估唤醒而露出的久违笑容,这里的医护团队以专业筑牢生命防线,更用温情消融病痛带来的孤寂。他们既敬畏医学的科学边界,又坚守人文的温度底线,让生命终点始终充盈尊严与爱意。
医者以仁心守护生命质量,患者以感恩回应专业温度,真正的医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让每个生命无论长短,都能被温柔以待、体面落幕——这正是医学人文最动人的高度。
下一篇: 医学人文丨穿透阴霾的生命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