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学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培“心”声| 于无声处铸防线:麻醉规培路上的生命守望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时光荏苒,我在麻醉科的住培旅程已悄然过半。那些在手术室里与器械嗡鸣相伴的日夜,那些在监护仪数值波动中凝神聚力的瞬间,不仅是技艺的打磨,更让我读懂了“麻醉”二字的深层分量——它是手术台旁的隐形防线,是患者无意识状态下的生命守望,是于无声处托举生命的责任担当。

  一、在数值波动中读懂生命的重量

  麻醉科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步步惊心。从麻醉诱导时药物剂量的毫厘把控,到术中生命体征的实时解码,每一组数据都是患者发出的“生命信号”,每一次操作都系着生死攸关的决断。记得一位老年患者在术中突发血压骤降,监护仪上的数字如悬崖坠石般下跌。

1.jpg

  薛志强主任沉稳的指令瞬间穿透紧张的空气:“调整七氟烷浓度,推注去甲肾上腺素,加快胶体液输注!”我指尖翻飞,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操作,当血压曲线重新趋于平缓,监护仪的滴答声仿佛也变得柔和——那一刻我深切领悟,麻醉监测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记录,而是对生命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是在千钧一发之际筑起的防护堤坝。

2.jpg

  这些经历教会我:麻醉医生的眼睛里,既要装着监护仪上的波形,更要装着患者体内的病理生理暗流。每一次心率的异动、每一次氧饱和度的波动,都可能是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的职责,就是做那个最敏锐的“解码者”,在患者无法言说的时刻,为他们守住生命的底线。

  二、在反复淬炼中夯实守护的底气

  入麻醉科时,面对喉镜与穿刺针,我曾因紧张而双手微颤。从椎管内麻醉的精准定位,到动静脉穿刺的“一针见血”,再到各类麻醉药物的协同使用,每一项技能的精进,都浸透着模拟训练时的汗水与带教老师的心血。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气管插管,当导管顺利进入声门,看到胸廓随呼吸机起伏的瞬间,内心涌起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有一种“终于能为患者撑起一片安全天地”的踏实。

3.jpg

  带教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熟练”背后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们会在术前反复核对患者信息,会在诱导前再次确认药物剂量,会在术后耐心观察患者苏醒状态——这些看似琐碎的习惯,实则是对“生命相托”的郑重回应。如今,当我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调整麻醉方案,在复杂病例中提出合理建议时,才真正懂得:所谓“从容”,不过是把每一次练习都当作实战,把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肌肉记忆。

  三、在沉默陪伴中传递医者的温度

  麻醉科医生与患者的交集,往往始于术前访视的几句交谈,终于术后苏醒的一声问候。但正是这短暂的接触,藏着医者的人文温度。记得一位年轻患者术前因恐惧而浑身发抖,我蹲下身,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麻醉过程:“就像睡了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我们会一直在旁边守着你。”简单的话语竟让他渐渐放松——原来,即使是麻醉这样“隐形”的学科,也能通过真诚沟通为患者注入勇气。

4.jpg

  薛志强主任常说:“麻醉不仅要让患者无痛,更要让他们安心。”这句话始终萦绕耳畔。我们虽不直接参与病灶切除,却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刻,用专业与耐心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这种“无声的陪伴”,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治愈?

  回望规培路,手术室的灯光照亮的不仅是术野,更照亮了我对“医者”二字的理解:真正的守护,未必需要聚光灯下的瞩目,有时只是在幕后筑牢防线,在细微处守护生命微光。感谢带教老师们将这份坚守与热爱传递给我们,感谢医院为我们搭建成长的平台。未来的路还长,我将带着“立德立行,精业济世”的院训,在麻醉这片领域继续深耕,于无声处践行使命,做一名让患者安心、让生命信赖的“防线守护者”。

  愿以吾辈之坚守,护佑更多生命平稳前行;愿本溪市中心医院的医者精神,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持续发光发热。